我国生态环境监视测定数智化转型提速

 新闻资讯     |       来源:爱游戏官网登录入口唯一    发布时间:2024-04-13 12:40:31

  3月15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视测定体系的实施建议》(以下简称《意见》)指出,未来5年,生态环境监视测定数智化转型加速推进,监测数据质量持续改善,应用支撑更高效,先行示范取得实效,监测管理体制机制更加顺畅,监测基础能力全面加强,现代化监测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展望2035年,现代化生态环境监视测定体系基本建成,生态环境监视测定总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意见》明确,在数智化转型方面,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技术充分应用,环境质量监测网络智能化改造基本完成,与数字化相适应的新一代监测技术体系基本建立,监测数据采集、传输、处理、分析及应用支撑基本实现全链条流程化、智能化,智慧监测全面推进。

  在数据质量方面,覆盖全部监测活动的“人机料法环测”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基本建立,全国环境质量监测数据真、准、全得到一定效果保障,新拓展业务领域的质量管理体系同步建立,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数据造假得到一定效果遏制。

  在基础能力方面,实施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监测科学技术创新、强基层补短板、加快监测人才教育培训等四大能力建设工程,用5年左右时间,在重点区域建成若干一体化监测示范区,推出100个左右监测现代化市县优秀案例,完成监测技术人员轮训。

  数智化技术如何赋能环保监测?多名专家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不同的技术有不同的优势和特点,可以针对不一样痛点进行专项监测。比如,人工智能有助于赋能打造生态环境系统全息中枢决策与监控平台,提升监测资源布局同多指标感知需求的时空匹配度,增强数图影音等高维异构数据的系统化整合、关联性分析与仿真性建模能力,提高生态风险预警、污染目标识别与环境管理决策的精准度。物联网平台则能借助全要素传感器网络,实现山水林田湖草沙分场域、全天候数据采集,同时能强化监控设施远程操控、智慧检修、实时取证、应急处理一体化功能,提高生态环境管理的可控性、经济性与安全性。具备大容量、高速率、低时延的信息传输优势的5G技术,可以有明显效果地支持天空地海监测设备规模化接入、协同性联动与动静态结合,提升生态环境监视测定范围广域度和监测层级细密度,实现多终端、多要素、多类型数据实时高效传输。

  值得关注的是,《意见》进一步强调筑牢高质量监测数据根基的重要性,将健全质量管理制度,并提高质控技术水平,同时严厉打击数据造假,进而引导市场有序发展。

  近年来,各地相继爆出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问题,包括在环评文件编制过程中编造数据、假冒他人签名,在环境监视测定过程中更换监测样品、干扰采样探头、编造假报告假台账、篡改仪器参数,更有甚者用黑客程序侵入到公共计算机系统修改监测数据,性质极其恶劣,而且造假的趋势还在向专业化、链条化方向发展。

  针对上面讲述的情况,生态环境部去年多次采取“四不两直”方式赴地方检查。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公开表示:“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监视测定是我们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基础性制度,很重要。但是,近年来各地也相继爆出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在环评文件编制及企业自行监测过程中数据造假的行为,造假手段五花八门,花样层出不穷,这些违背法律规定的行为破坏了公平的市场秩序,极大地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和老百姓的环境权益,也冲击了我们的底线。对这些行为我们绝不能容忍,必须坚决打击,而且要铲除其滋生的土壤。”

  基于此,生态环境部将建立健全打击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数据造假部门协作机制,加强对生态环境领域检验检测等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的监督检查,加大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等违反法律法规行为查处力度。

  企业为何弄虚造假?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孙传旺认为,问题大多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利益与市场之间的竞争短视动机驱动;二是数据质量监测管理长效机制不足。“为降低可能面临的超排罚款,以及排污权交易费用等合规成本,企业会故意改装监测感知设备或篡改监测结果数据,以此规避负面信息对产品声誉造成的不利影响。”孙传旺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更重要的是,监管业务制度与组织体系有待完善。目前,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治理关键环节监测覆盖面存在缺漏,数据采集溯源手段单一和可靠性缺乏多源校验问题并存。”

  对企业而言,应如何配合《意见》实施?业内一致认为,强化业务和产品的环保属性,同时定期开展自检自查。所谓打铁还靠自身硬,随着生态环境监视测定走深走实,企业应不断丰富节能型产品服务层次品类,热情参加绿色产品环保认证和低碳园区试点申报,提升生产环境、关键节点排污监测数智化设备使用比例,建立产品全生命周期污染排放基础数据库,推动上下游企业一同打造贯穿设计、采购、生产、运输、储存、使用、回收全过程的绿色产供链条。

  “定期‘体检’十分重要。”孙传旺强调,“企业应定期开展节能诊断和能源审计,及时公开环境监视测定数据和环保绩效,规范降耗减排与污染监控设施日常操作的过程与定检定换制度,设置重大事故、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有效应对各类生态环保安全风险。”